2008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6-25
  

  • 全选
    |
    抗震救灾 高校在行动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地学与社会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编辑部在参阅主要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基础上,将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实践轭要,摘编成文,并配合之简要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特大地震概况及汶川地震留给地学界最有探索性的命题——地震可测性与地震不可测性。

  • 黄润秋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全方位深度参加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经过组成若干抢险救灾小组奔赴灾区一线进行抢险救灾指导和地质灾害调查,形成“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灾后重建影响的建议。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第60届大会于2005年12月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联合国国际地球年(IYPE),我国是提案国之一。该项活动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地学为主导的国际年活动。 2008年4月22日,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暨纪念第三十九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本刊特邀国际地球年理事会秘书长德穆尔德对国际地球年的发起与活动做详细介绍,编写成文并刊出,目的在于提升公众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关注和谐发展和推动地学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 教育论坛
  • 林善园 刘晶 韩尚峰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加强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等相应的对策。

  • 毛静 徐原久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假期打工实习、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而对要不要实践、能不能实践以及如何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企业以及学校却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实践是教学、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及就业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这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及所有大学生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

  • 叶青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艰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在就业时出现了一些误区,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阻碍了艰苦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中探讨艰苦专业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设,实现毕业生与单位、行业的共同发展。

  • 学科专业建设
  • 吴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本文探讨大庆石油学院龙头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围绕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实验条件、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的建设与改革。

  • 课程建设
  • 王金满 白中科 师学义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以及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等方面对“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建设进行了构建。教学内容设置包括基础知识、支撑理论与技术、核心理论与技术以及实践应用四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三个环节,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考试内容以考核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主,避免死记硬背。

  • 徐能雄 吕建国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制订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特点,结合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提出了适应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 汪立今 木合塔尔·买买提 刘晓疆 柴风梅 吐尔逊古丽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在已有教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深化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建立了一个理论扎实、知识先进、内容安排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理解较好的课程教学框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王葆华 缪秉魁 文美兰 罗先熔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着创新素质是地学研究生专业实践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动力源泉这一原则,本文在分析地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地学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通过强调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提出对地学研究生进行全过程跟踪、多层次、分阶段的强化培养模式。

  • 杨桂芳 程捷 田明中 武法东 胡建中 张绪教 孙洪艳 昝立宏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名师讲堂自开设以来,经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院系的精心组织,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而且对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更好地做好本项工作,本文综合近期承担的研究生名师讲堂教学管理工作,总结在组织名师讲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初步探讨了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加强我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 实践教学
  • 袁晏明 赵温霞 章泽军 秦松贤 杨坤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50余年的漫长历程中,中国地质大学经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使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中心逐渐形成了注重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和一切从严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较为完善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为继续秉承、发扬我校的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作出了贡献。本文重点阐述了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

  • 李安龙 赵广涛 韩宗珠 刘东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需求给大学地质本科教学实习的改革带来机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地质本科实践教学团队研制了野外数据采集软件包、实现了GPS与掌上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集成了野外数据采集的数字化填图技术,并成功地应用到安徽巢湖的地质教学实习中。这不但使新的技术引入到现代地学教育,同时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野外实践教学由验证性向综合和创新性的转变。

  • 周建伟 马传明 孙自永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前景及国家建设对环境地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实习基地环境地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础地质、地质环境问题认识、环境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并分实习动员和准备、野外教学、学生独立工作、编写实习报告和答辩四个阶段,对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做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野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鄢泰宁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影响学风的原因之一,介绍了笔者两年来为“地质工程试验班”新生开设“地质工程概论”课程的心得。实践证明,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风。

  • 吴虹 谭小芹 张晓虹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ITC带来了教学革命性变化,通过对多源教学信息的整合,有机地融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中,创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数字教学环境已成为深化现代教育之关键。笔者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研制创作中,对将传统教学法融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种新教学法:情境引导法、多源信息集成法和超时空互动法的试验探索。教学实践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 曹丽文 桑树勋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型教学模式旨在打造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教学方式,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反思与精神的重塑、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和“探究伙伴”师生关系的建立、研究型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建立。

  • 段秀燕 才惠莲 孙振鲁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开展环境法制教育,对于培育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法制教育进入高校已经多年,但高校环境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并相应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切实加强高校环境法制教育,必须确立环境法制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明确地位;提升环境法制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在大学生环境观培育中的作用;突出环境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

  • 黄新武 吕建国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提高“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中心问题。根据“弹性力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认为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 樊振军 周惟公 张自力 高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对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开设物理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怎样更好更有效地开设好文科物理课。 为文科大学生开设物理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细致严谨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 王勇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类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李俊峰 刘学梅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高师地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创新型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职责的高等师范地理专业,必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从地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实践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重新审视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 李庚伟 邵素珍 吴秀文 赵长春 张自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06-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太阳、地球对月球万有引力大小的对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其运动规律,拓展思维。

  • 管建和 张玉清 王群 刘传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目前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入手,讨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及讨论了计算机实验课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事项。

  • 教育管理
  • 覃吉春 王静萍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单位,各种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都很重视班级管理工作,并摸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本文就班级管理的概念、意义、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 秦晓珠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尝试着提出图书馆信息不对称抑制策略,即沟通策略、教育培训策略、自我提高策略及法制策略。

  • 陈慧 陈俊兰 堵海燕 黄磊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新时期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地质工作的需要,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发展应做好功能定位、模式定位和目标定位,促进图书馆事业和谐发展。

  • 高职教育
  • 李华 齐武福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22-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无论是针对新专业的开发,还是针对老专业的修订,通常离不开“加减、调整和参照”的传统做法,原因就在于制订主体观念上始终没有根本性变革。同时,在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确定,仅用“参照文件”的传统做法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解构和重构”——彻底打破“务虚”模式,重构“务实”模式。

  • 调查研究
  • 陈美爱 姚本先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行编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某大学四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排在学术欺骗行为前五位的是“作业直接从网上复制和粘贴”、“考试时夹带纸条”、“抄袭作业”、“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的老师”和“考试时传答案给同学”;男女大学生在“作业直接从网上复制和粘贴”、“提前获得考试题目”、“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交给老师”、“需独立完成作业时却与同学合作”、“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的老师”、“伪造学校档案(简历和证书等)”、“抄袭作业”等7个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地学前沿评述
  • 郝梓国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质学会经过第38届理常会第8次秘书长会议评选出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通过对十大成果点评,旨在展示各项成果重大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 教育统计资料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2):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