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12-25
  

  • 全选
    |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
  • 赵鹏大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地质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并给出今后推进地质教育新发展的四个举措,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稳固教育基石谏言献计。

  • 张锦高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地学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过去单一守旧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于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地学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地质类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我国由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迈进的实现路径。

  • 王训练 王果胜 白浩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结合培养地学创新人才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加强地质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订单式”培养、多层次产学研基地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群与创业群对接等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层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 黄润秋 许强 陈礼仪 李天斌 巨能攀 付小敏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质工程学科专业属性和社会需求出发,强调重视地质基础知识教育,重视学生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特别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人才需求和地质环境的特点,构建了“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倡导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开设新型实验项目,较好地实现了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创新的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张举钢 周吉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地质教育工作亟待创新。文章从地质教育工作要超前于实践、高校地质教育工作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以及打造高等院校特色地质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地质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 李金轩 王一定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确立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深刻剖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办学理念的内涵,重新审视东华理工大学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学校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质量战略、人才战略、特色战略。

  • 郑卓 邹和平 周永章 张澄博 杨志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地质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在80多年的地质学教育历程中,地质学的专业发展经历波折,但在风雨中仍然坚持下来。改革开放30年来,地处改革开放前缘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坚持解放思想,在开放、务实的岭南文化浸润下,紧跟科学前沿,面向行业和社会需求,推动地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分流培养模式,已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地质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广东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社会需求,未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发展具有更光辉的前景。

  • 吴太山 朱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竞争的核心,地矿类工程硕士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年来地矿类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学校十年来地矿类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从服务经济建设、坚持培养质量标准、坚持科学高效管理三方面探索了地矿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

  • 曾勇 隋旺华 董守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更新和破除传统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理工结合的大地质专业、建构全方位的教学新体系3个方面论述了地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并重点从专业目录的科学定位、实施“产学研教”互动型的合作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倡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在总体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等5个方面论述了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 高怀世 陈传胜 徐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地质教育发展形势和地质工作对高技能地质人才的要求,仅采用现行的本科和中专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地质人才的需要。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联合地勘单位,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以项目为导向,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 杜远生 赵俊明 杨坤光 曾克峰 周汉文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也要有高水平的学科。中国地质大学一直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以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带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学科建设为例,回顾创建高水平地质学科的历程。

  • 王华 姚光庆 李江风 焦养泉 解习农 郭秀蓉 兰廷泽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经历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的人才培养实践,论述了发挥传统优势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相关新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成功拓展,并就如何依托资源类传统优势专业的办学实践与成果来高效创办新专业,使之尽快健康发展并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 刘文中 陈萍 严家平 姚多喜 吴基文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演革和发展现状。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该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并提出以“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确实提高地质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发展目标。

  • 戴塔根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部分地质工科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的现状,通过采取强化实践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 教育论坛
  • 张来斌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结合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转变质量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树立大众化阶段的新质量观,即发展的、多样化的、特色化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结合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实际,对落实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了具体策略。

  • 王文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李素矿 林文姣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本文从专业学科分布、学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对目前从事高等地质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今高等地质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等地质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 吴伟 卢双舫 刘吉余 王雅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石油院校依托石油行业优势,通过在油田现场建立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等途径培养“三创”人才。

  • 成中梅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视角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可分为三种类型,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比较这三种人才的竞争优势,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创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知识型人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间竞争优势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提出高校应把学习型人才作为最低培养目标,而把创新型人才作为最高培养目标。

  • 赵荣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精髓,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把握具有和谐理念的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将和谐理念、和谐精神贯穿到思想教育、平安校园建设、创设优良学习环境、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造就高素质人才。

  • 张亚丽 邵芳方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滞后于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其教学质量,实行免费的中职教育,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政府的作为力度,才能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仇茜 余际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思想武器,它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100多年来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改造上,而且体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地学领域的带头人,朱训开创了地学哲学思维的先河,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成立地学哲学委员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加快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更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力求在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高孝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熵权法是一种可以用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主要依据客观资料,几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将熵权法引入到教师评估过程中,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更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 地学人物
  • 王殿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罗先熔教授利用地球电化学勘查方法在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目前在国内最完整、最系统研究地电化学找矿方法的权威专家。该方法的高效率、低成本,也引起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关注。

  • 课程与专业建设
  • 柳广弟 高先志 李潍莲 陈冬霞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 张维宸 颜丹平 王根厚 赵国春 张维杰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被誉为培养地质工程师和地球科学家的“摇篮”。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申报“地球科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获准通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2007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因此,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又被誉为地质精品课程建设的“摇篮”。本文在总结周口店实习基地54年实践教学历程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

  • 张成 解习农 吕万军 姜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矿产资源”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几年来在“海洋矿产资源”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具体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

  • 钱铭杰 袁春 周伟 袁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地籍管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科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对“地籍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全面统筹设计了该课程的课堂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文章还提出在“地籍管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 李水福 胡守志 张冬梅 张刚庆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其化学组成以有机化合物为主。有机化学知识贯穿于整个石油行业,对于石油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是专业要求。在授课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选择了合适的有机化学内容对学生教授,结果表明,这些内容可以与后续专业课良好地衔接,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王锦国 周志芳 张发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已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深化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梯队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 刘红岩 李冬梅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力学”是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其具有内容多和选课学生专业领域跨度大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 丁浩 杜高翔 邓雁希 李金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强化工程化主题对全面把握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以及专业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强工程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

  • 侯立柱 万力 周训 梁四海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学原理”课程具有内容多、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其中,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最为经典的部分进行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 贾苍琴 王贵和 吕建国 郭溥海 李国民 周辉峰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教改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对专业特色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培养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在进一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促进产学研教的良性循环,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樊秀峰 吴振祥 简文彬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使命,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施成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出发,从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建立和储备适应创业教育的优秀师资及功能齐全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创业素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 耿凤杰 廉海荣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吸引学生兴趣,改变学生的数学观,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等方面阐述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的独特作用,并且指出了在大学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史知识。

  • 李金霞 褚宝增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5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函数与极限是“高等数学”的第一部分内容,而极限思想方法对学好高等数学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堂课。

  • 实践教学
  • 贾大成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56-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勘查地球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室内的课程实习,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野外实习。本文通过野外实习基地、野外实践网络可视化教学软件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建设,提出了勘查地球化学野外实践与室内互动式教学方式,试图改进野外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促使野外实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野外实践与室内理论教学的联系,达到互动式教学的目的。

  • 陈永贵 黄生文 周德泉 严聪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6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结合工程地质精品课程建设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武雄 胡伏生 刘明柱 王旭升 陈劲松 王黎栋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64-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实习基地为我国水文地质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近年来我国对水文地质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的方法、内容等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简要介绍实习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措施,对我校乃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李劲 靳晶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6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环节。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各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验室的分类和分工,院校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的实际为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 比较教育
  • 储祖旺 罗国立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及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构建适应地球科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选择或转换专业的自主性。

  • 高职教育
  • 陈小军 张善智 崔景茂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76-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质行业院校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探索和实践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地质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 调查研究
  • 石丽媛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8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考前焦虑程度、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性别、报考学校、本科所学专业、是否跨专业、本科所在学校五个维度上的差异。采用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问卷、考前考研焦虑量表和大学生健康量表对310名考研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考研心理不容乐观,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 王必任 王伟清 丁慧霞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84-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地质类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压力来源多方面。笔者设计了地质类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 招生与就业
  • 潘思东 吴丽云 周国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7(4): 18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广为人们所关注,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质类大学生就业不再困难,他们的择业观也正在悄然改变。层次分析法(AHP)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择业决策过程。本文在定性调研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定量描述了他们的择业偏好,到地矿行业去施展聪明才智是他们的首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