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6-24
  

  • 全选
    |
    地学人物
  • 巨能攀 王永川 黄寰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润秋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二十年来,他带领地质工程学术团队,追踪学科前沿,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并把这些成果成功应用到西南重大工程建设中,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热爱教育事业,承担的教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教育论坛
  • 刘志方 沙淑清 周富强 刘立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总结以往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几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凝聚“三股力量”,构建“三大体系”,优化“三个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 王殿华 李守义 余钰琪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科学家还无法对某一次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精确预报,但做到长期的预警提示却是可能的。媒体可以通过地学新闻的广泛传播承担起长期地质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教育的责任,而这需要媒体和公众地球科学素养的同步提高。

  • 杨伟峰 夏筱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以地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训练为例提出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4个方面,并对目前创新培养评价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强调了应具有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处理问题的实践技能以及坚定的人格力量。

  • 培养模式
  • 邓军 张寿庭 刘大锰 段红梅 杜杨松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地矿行业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机制创新为依托,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企业赞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地矿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 石连武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总结了近年来依托高校培养部队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积极研究探索依托培养人才模式,为提高部队科技人才素质提供借鉴。

  • 隋旺华 孙亚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煤矿防治水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防治水专业人才匮乏。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我国矿井水害防治的现状,回顾了我国矿井水防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然后指出了防治水技术应该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方向,提出了矿井防治水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给出了研究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关建议。

  • 高志前 樊太亮 王红亮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平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实践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能源领域国家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对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 李凤杰 傅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加强,社会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跨专业研究生加入到地质学研究生教育中来。跨专业研究生的地质专业知识薄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必须足够重视,而基础学科知识的补充是首要问题。通过有选择性地限制跨专业考生的资格、采取分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及加强地质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地质专业基础水平。同时认为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挥专业优势、有机地与地质专业结合是培养地质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刻苦努力是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关键。

  • 教育管理
  • 刘素杰 李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提高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关键的环节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石家庄经济学院在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这种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 朱筱敏 柳广弟 吴胜和 谢庆宾 毛志强 季汉成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建设高水平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讨论议题,指出团队师德建设是核心,强大学科支撑是基础,系列品牌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载体,追踪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培养是构建合理教学团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根本,形成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培育优秀地质人才是根本目标。最后,从应用角度探讨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途径。

  • 李胜利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本科生选修课教学中在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课程设置重复,学生对选修课的了解程度不够,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常抱有“混学分”的思想,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常常旷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工作:加强选修课“教”与“学”调研,合理设置课程;设立综合性选修课,以多人授课代替一人承包;积极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 韩欣 叶永昊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士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地质学作为理科学科,以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为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的重视。要求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可以大大提高博士生(尤其是脱产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水平、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将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地质学博士培养的重要评价指标。

  • 比较教育
  • 陈云霞 余雨萍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课程内容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就,本文以美、英、日为例,通过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分析,为我国的大学课程改革提供参照。

  • 徐姗姗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外地球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现状,从地球科学教育改革入手,着重从课程新的计划目标、内容设置以及保护野外实习基地等三个重要方面来进行讨论,其中特别强调了地球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给我国地球科学教育事业以借鉴,以使高等地球科学教育朝着符合社会经济和生产的适应性、实用性方向健康发展。

  • 周琴 王成彪 吕建国 李伟青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总结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详细分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作用,对我国高校的机械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 实践教学
  • 颜丹平 张维宸 王根厚 赵国春 徐德斌 张维杰 P. Robinson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层次地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过50多年不断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周口店地质测量实习为纽带的三层次地学实践教学体系,被证明是符合地学教学规律和行之有效的。然而,由于三层次教学间相对独立操作,从而造成各层次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的衔接尚不完全协调,进而在高端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输出方面出现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在多年不同类型实践教学工作基础上,通过调查、总结和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并进一步提出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 王贵和 吕建国 贾苍琴 郭溥海 李国民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教改实践的研究,发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实践能力培养实行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线的教改思路,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比较完整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师素质的培养。通过搭建新型工程实践平台,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满足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奠定扎实基础。

  • 杨巍然 王根厚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师生从2003-2008年连续6年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进行地质跨国实习,多年的跨国实习表明:本科生跨国地质实践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地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有效方式。

  • 周惟公 李杰 王杰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在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对实验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实验室体制创新,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环境设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

  • 钱建平 胡云沪 陈三明 冯佐海 余勇 刘苏桥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述了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理念。示范中心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和实施了基础地质教育阶段“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尝试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 王运生 冯文凯 陈强 赵建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学评估推进了本科教学的改革,作为四川省特色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从综合实习改革入手,在实习组队、备课、实习教师配置、基础地质条件研究、创新性教学与团结互助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或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学科专业建设
  • 唐旭 刘耀林 刘艳芳 胡石元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和实践要求以及明确课间实习与集中实习、创新项目设计、综合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关系的基础上,从基础软件熟悉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掌握、基本算法编码实践、土地业务程序设计和专业GIS应用实践等5个方面对“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结合本科生实践教学经验设计了“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的教学方案,为土地管理行业培养全面的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支持。

  • 实践教学
  • 夏庆霖 何谋惷 边建华 范永香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系统分析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 张宏远 刘俊来 胡玲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课是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值得重视的环节。本文探讨了地质学领域中“显微构造地质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从研究生的课程授课对象的差异性出发,编排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认为该科目的实践教学必须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研究生课程改革应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 李潍莲 陈冬霞 吴欣松 刘成林 高先志 柳广弟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关键环节。在“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重视实验教学、加强习题教学、增设石油地质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综合实践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 学科专业建设
  • 施泽明 倪师军 张成江 李泽琴 高志友 徐争启 王永利 彭秀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球化学专业建设为例,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三个符合度”角度,分析了专业建设中“三个符合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业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建设,只有准确把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办学条件与办学目标相符合、办学效果与办学目标相符合,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才合理的、科学。

  • 课程建设
  • 孙英学 张发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等背景下,“工程地质学”平台课的教学模式期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本文结合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工程地质学”平台课教学新模式的几点认识。具体内容包括:转变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采用讨论式的快乐教学方法;理论、实践和研究教学三元并重;立足社会,强化竞争与创新意识。

  • 李淑玲 姚长利 孟小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地磁学”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课程被我校列入2007~2008年度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与改革,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必须不断积累改革经验,逐步完善改革成果,为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持续源动力。

  • 李增学 刘海燕 刘莹 王平丽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随着地球科学的现代化,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和开拓,在含煤盆地、含煤层序地层、煤岩学、煤层气地质学等各个研究方向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即煤地质学的课程新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煤地质学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 朱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番禺区的珠宝首饰产业为背景,从首饰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征出发,提出首饰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目标。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手段,加强首饰专业课程建设,更好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现代首饰人才市场的需求。

  • 宋金星 刘玉芳 林晓英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顺应信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结合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三所学校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对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中的一些看法。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黄朝晖 刘艳改 房明浩 李金洪 杜高翔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材料专业教学优化的实践中,本项目确立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以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创新专业教学模式,把拓展知识面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启发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了专业实验教学,探讨建立并完善三级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专业课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3年多的专业教学优化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取得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 苏筠 周钰 叶琳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同课分类异构”的教学模式,并以“乡土地理”课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说明基于同一门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成才目标、学习动机及兴趣的差异进行分类教学与指导,分别针对“教学技能学习类”和“研究技能实践类”,异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评价体系。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

  • 杨凤根 骆祖江 候玉宾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基础地质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出发对如何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笔者认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切实地掌握地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也是基础地质实习的重要任务。

  • 曹代勇 郑志红 魏迎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极其丰富广泛,通过传统的课本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笔者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1500幅图片,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设计了图片编码结构和数据表结构,建立了SQL Server图片数据库,在VS2003NET平台上运用ASPNET网页开发技术,使用ADONET进行数据库的动态访问,设计并建立了辅助教学图片库系统。该系统采用B/S结构,实现了图片资料按章节浏览和模糊查询浏览的生动展示。

  • 赵乐华 任毅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遵从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致性,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所应遵从的设计原则。

  • 倪金龙 唐小玲 李增学 韩作振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43-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任务及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愿望和能力,促进了学生们地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王勇 叶敦范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基本情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组织和培训大赛的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大赛对深化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实践证明,电子设计竞赛有效促进了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季晓慧 王群 管建和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数据结构的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了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论述了深化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及改革成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 张玉清 王群 陈春丽 管建和 姚国清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5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分析计算机网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挖掘各层次间的联系,扩展知识面,完善实验环节等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廉海荣 耿凤杰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5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学模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 论述了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科学选取教学内容,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加强实践力度,重视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体会和认识。

  • 张焕香 高平 高淑芬 茹克叶 陈会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法实施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提供师生、生生间的实际语言应用平台,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频度和深度。本研究从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以及科学的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任务型教学与学生口语能力、阅读能力提高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 汪灵 林金辉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提出质量意识、教学管理、经费投入、实验条件、本科学生和指导教师是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六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其中以质量意识和指导教师最为关键。当前,优秀指导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是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本对策。

  • 金文正 汤良杰 万桂梅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67-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献综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详细、充分和有效的文献综述能够较全面反映该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断裂研究现状为例,认为完成文献综述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确定研究方向及重点,搜索相关参考文献,整理和分析参考文献,编写文献综述提纲,引用文献中的重要观点,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整理及润色整篇文献综述。

  • 地学前沿评述
  • 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8(1): 17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