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进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产-学-研基地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基地。能源学院通过近10多年的建设,建成了胜利油田等5个产-学-研基地,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及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产-学-研基地具有多层次立体构架的特点。依托产-学-研基地,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列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实施,取得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面成果,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对于这种合作模式的巩固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本文在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教学基地硬件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地质人才的关键。重点介绍了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改革思路。
本-硕统筹培养的研究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教学理念的改革是关键、国际视野是必备条件、完善的制度是基本保障。
本文以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建设和地球生物学系(原地史古生物教研室)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地质学专业地史学与古生物学方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探索、实践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育的要素和途径,揭示出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高层次科学研究、高水平系列课程教材和高档次系列支撑平台基地以及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4合1”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方法途径。
依据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少数民族区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兼具一般应用型人才素质基础上,提出以科技基础、实践能力和语言文化背景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人才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注重语言文化教育和团队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渊源、发展优势和不足分析为基础,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针对性地提出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理论实践并重,教学科研互促等特色专业点建设重点任务。
“研究性学习”教育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研究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和确定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从“研究性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实践模式以及实践方法3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模式。